咨询热线 400-6169-615

如何克服拖延,实现人生目标?

发布时间:2017-12-27 22:49:52

如何克服拖延,实现人生目标?

父母总是不断督促我们:一件事情只要开始做,就必须完成,善始善终。我们听惯了这些话,却很少领会其中的真正涵义。

 

比如有些人的床头柜上堆放着几本只读完一半的书,电脑文档中有几篇仅写完一半的文章,还有房屋维护工作也才进行了一半。

 

这些萦绕心头的待办事项,连同脑后传来父母的唠叨声,不断催促我们应该完成所有的积压工作。

 

有不少经济学者随时准备着帮我们减轻因此而来的负疚感。

 

他们认为,若在中途遇见更有前景的机遇,我们应搁置进行中的计划,否则就会陷入”沉没成本谬误” (Sunk Cost Fallacy) 的泥潭中。

 

不幸的是,另有只叫做“无限期滞后”的怪物(the Specter of Eternal Deferment),它在暗处潜伏,伺机毁灭那些过于信奉这套经济学建议的人。

 

这就像一个永远无法找到真爱的人。他们保持着一种开放的意愿,随时准备为更好的爱人抛弃原先的伴侣。

 

当一个看似更好的机遇到来时,我们总表示愿意抓住它,而为了把握新机遇而搁置旧计划,由此而面临永远不能完成任何计划的风险。

 

甚至还有一种统计思维,可以解释这种积案增加的现象:我们的想法和机遇越多,执行完成一项计划的时间往往也就越长,同时也更有可能在中途被其他事情诱使而放弃手中之事。

 

这样下去问题还真挺严重的啊!即使我们是世上最努力也最聪明的人,也可能实际上什么都完成不了。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考虑接受父母的建议,同时也思考并结合上述的一些理论和思维。

 

 

更大 = 更好?

我们越是抱负远大,就越可能希望开展更宏大的计划,而这便会使一些问题浮现。

 

首先,计划越大,耗时越长,这意味着工作中会更可能遇见其他更具吸引力的计划项目。

 

其次,越宏大的计划通常也越复杂,也会增加过程中碰见复杂难题却难以克服的可能性。

 

若一项6个月的计划,我们已经进行了3个月却仍无法判定最终结果能否奏效,心情便会无比灰暗,这时想要将其搁置一边的欲望将非常强烈,老实说,这可能也会是正确的一步。

 

照此看来,更大的计划不一定更好。

 

但是,同时我们会觉得,开什么玩笑?“要么做大,要么就别做”,不是么?计划更大往往能产生的影响也更大,赢得的赞誉和自我满足感也更多。所以计划当然越大越好了。

 

计划更大,可能更好,也可能不会更好。

 

这听起来真是矛盾,但其实不然。在某些方面,也出于某些原因,我们会希望开展更大的计划。

 

但在其他方面,或是出于其他一些不一样的原因,我们却希望计划小一些。这二者并不矛盾,只是让人感受错综复杂罢了。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之父”——根里奇·阿奇舒勒(Genrich Altshuller)说过:我们对事件本身矛盾之处的挖掘和构建,常常能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洞悉自身局限性,从而会更有动力去设计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阿奇舒勒进一步建议我们:我们希望能做出同时具备bigger和not bigger双特性的计划,这是事实。那就从这个事实出发、对此进行冥思,再去找寻相应的解决方法。

 

软件开发的从业者曾就采取过这种策略。他们发明了敏捷项目管理(Agile Project Management)哲学,并以多种形式获得了广泛成功。

 

它不仅允许软件开发团队在数月甚至数年间完成产品研发,同时还能避免大型计划中可能出现的众多缺陷和不足。

 

值得赞许的是,这其中一些技巧不仅适用于软件团队,对创新型个人也十分有效。

 

 

学会短跑冲刺 Sprints

不做分项工程 Not Sub-Projects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大型计划拆解成一系列“短跑冲刺”的小型任务目标。

 

以下是一些“短跑冲刺”的关键特征:

1、它仅持续一到两周

 

2、它在期间可以产出一个半成品(即便精细度很低)

 

3、这个半成品拥有独立于整体计划的自身价值

 

4、半成品价值可被他人评估,特别是被那些对此工作项目有兴趣的人

 

5、半成品也能合理有效地推进整体目标的达成

这看起来类似于“分项工程”,但二者又不完全一样。

 

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短期冲刺”的设计可以生产具有独立价值且可被估价的部分“零件”,或某种可被继续发展的计划原型。

 

而分项工程每个分项的产出,在项目整体完成之前,通常都没有任何价值。

 

比如说,我们计划写本书,也许先会用一周时间列出大纲,再尝试写出引言。

 

一周结束时,我们列出一个只有自己理解的含糊大纲,而且全书定稿前可能还要经过数次修改。

 

另外我们还写完了一半的引言来介绍整本书的场景设置,然而当全书完成时,场景也许已经大大改变了。

 

另一种方法是,我们可以在一周内写出一篇细述本书主要观点及意图的论文,并通过博客发表。

 

如此一来,即使我们无法完成此书,至少我们从博客得到了建议和反馈。

 

而如果这本书最终得以完成,我们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效果将会有力地促进整体出书目标的达成。

 

再比如房屋改建,我们可以先构建宏大蓝图并拆除所有墙板,再用几个月时间沉寂建造,最终将蓝图变为现实。

 

或者,我们可以安排出两三周的时间,先致力完成一间浴室,以此向他人收集建筑工艺和艺术风格的反馈建议,之后再开展下一步行动,搞定房屋的其他部分。

 

收到的反馈越多,我们就能更早留意、也更容易对付意料之外的复杂问题,从而避免自己付出的努力付诸东流的情况。

 

即使我们不能完成整个计划,短跑冲刺任务的独立价值也能使我们的努力得到呈现。

 

如果你将大计划分解成一系列的短跑冲刺,沿途搜集反馈建议,即使中途碰见更好机遇也能承诺确保完成手边这一到两周的短期任务,这样你就能完成更多大计划、抑制自己不健康的情绪波动,更能从哪怕未完成的事项之中,获得更多价值。